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整合效应 解中药复方难题

理法方药 2023-07-01


中药复方是中医辨证用药的主要方式。复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发挥的整合效应,对于复杂疾病的治疗较单一靶点的化学药物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由于复方成分众多,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作用靶点与通路,成分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主要活性成分的确定及作用机制的探讨重重困难,进而导致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困难,难以实现疗效的稳定性。因此,破解复方整合效应的内在机制是中药复方研究亟须解决的科学问题。


我们在深入领会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方法和技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通过多学科协作、综合多种技术方法,开展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整合效应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开展整合效应研究呢?

分析先行,拆方探讨

复方配伍是中医药增效减毒的策略。增效的基础在于增加活性成分和提高生物利用度,而减毒的基础在于降低毒性成分含量和生物利用度。基于此观点,我们首先建立处方的指纹图谱和主要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考察配伍前后色谱图形变化,有没有新增成分,有没有含量倍数增加或者降低的成分,从探讨配伍对于药物溶出的影响中发现活性成分。


比如在对治疗血瘀证代表方药“银屑灵方”的拆方研究中,我们发现土茯苓中主要成分落新妇苷与活血化瘀药物配伍后提取效率显著升高,再配以佐使药后,其溶出量超出单味药材溶出量1倍,提示其可能为处方中的活性成分;接着考察了该成分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结果提示该成分可显著缓解银屑病状态,具有治疗银屑病的作用。由于佐使药物对其溶出度具有显著增加作用,我们又考察了佐使药乌梅中的主要成分柠檬酸对土茯苓中落新妇苷溶出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成分可使溶出度增加50%,提示佐使药中的主要成分为其处方中的活性成分;尽管柠檬酸仅具有微弱的抗银屑病作用,但可以显著增加落新妇苷的活性,是处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我们通过不断证实复方中各药互相配合达到增效,从而为合理组方提供依据。

药效与体内分析相结合

药效的发挥取决于靶部位的药物活性成分含量,因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增效行为是配伍增效减毒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从药物动力学数据的变化,可以预测其中的活性成分和毒性成分。在对治疗脑中风的院内制剂“脑脉II号”开展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方中主药虎杖含量最高的成分是大黄素,其次是虎杖苷和白藜芦醇。药物动力学研究发现,动物灌胃给予“脑脉Ⅱ号”后,血液中仅检测到白藜芦醇和虎杖苷,且与单味药材相比,复方中白藜芦醇含量远高于虎杖苷,而含量最高的大黄素却没有检测到。分析药效试验组织样品中的药物浓度发现,白藜芦醇含量与动物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呈正相关,进一步说明白藜芦醇可能为其活性成分。文献分析显示,白藜芦醇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但未发现大黄素保护神经作用的报道。


无独有偶,在拆方探讨银屑灵配伍药动学研究中,我们发现灌胃给予中药复方后,动物血清中芍药苷、落新妇苷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单用的8.6倍、5.5倍,峰浓度分别为单用的12.4倍、6.5倍。后续实验发现,这两种化合物均有良好的抗银屑病作用,为该方的主要活性成分。

分部位进行成分分析

如何阐释复方的多靶点效应以及多成分的协同作用,是回答复方是否能真正发挥治病作用的关键。对于治疗复杂疾病的处方,除了利用前述方法,我们还开展复方与部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复方与部位药效比较,确定作用于某一方面的活性部位。


比如“银屑灵方”治疗银屑病,复方研究结果显示在抑制细胞增生、促进角质细胞凋亡以及缓解炎症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药效。而不同部位的结果显示,部位Ⅰ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可显著减少组织红肿;部位Ⅱ对于红肿和表皮再生改善良好;部位Ⅲ则主要改善表皮再生;对活性部位成分的分析则发现了几种可能的活性成分,最后经动物和细胞实验证实其中芍药苷、落新妇苷、黄杞苷、甘草次酸等确实为处方中的活性成分,其作用主要是调节免疫,进而改善炎症状态。我们将单体成分与其改善环节通路上的靶点对接,可发现其主要作用靶点。通过作用靶点上下游通路的分析及验证,进而探讨活性成分发挥作用的通路及机制,从不同方面探讨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的对应关系。分部位再进行成分分析的另一优势是部位之间成分相对富集,干扰因素少,更容易实现精准分析,进而发现痕量活性成分。

构建临床表型疾病模型

中医是通过综合分析疾病的病机以及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诊治疾病的,而这些临床症状常常也是西医的临床表型。因此,我们提出将复杂疾病多种临床表型及其对应的病理表现结合为可模拟人类复杂疾病的设想,根据银屑病病理环节和临床特点,设计了以炎症、角质细胞过度增生、角化不全等银屑病主要特征,对应临床患者鳞屑、表皮发红、皮肤鳞屑增厚等表型,整合其效果,确定药效评价方法,并探讨复方作用的关键环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临床表现的调控环节因素与复方中成分的对应关系分析,确定中药可能的靶点,而通过成分与靶点的热力学及动力学模拟,初步探讨其中的活性成分,最终整合数据,可发现复方的多层次、多环节的作用靶点、作用通路及其活性成分。


总之,我们通过上述方法对“银屑灵方”进行了系列开发,开发了活性成分清晰、作用机制清楚、疗效确切的处方“芍苓片”,并已成功转让;开发了有效组分群的外用制剂,药效显示与银屑病一线用药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目前已进入临床前研究。这说明尽管中药复方研究困难多,但只要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融合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中药复方成分不清、作用机制不明的难题有望攻克。(本文出自健康报,作者系广东省中医院 赵瑞芝 卢传坚 韩凌)


推荐阅读


中医怎么救急危重


消食导滞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经方在儿科中的应用


开一张合格的中医处方


理法方药学术

分享中医药资讯

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工作者都在关注的平台

等您/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